当前位置: 首页 > 财经 > 正文
磺胺药物_磺胺药_每日讯息
来源:互联网    时间:2023-04-08 20:07:32

1、磺胺类药  sulfa drugs  人工合成的一类抗菌药物。

2、常用的有:作用于全身的磺胺嘧啶(SD)及磺胺甲基异恶唑(SMZ)等;作用于肠道的磺胺脒(SG)及肽磺噻唑(PST)等;治疗溃疡结肠炎的柳氮磺吡啶;外用的磺胺醋酰钠(SC)、磺胺嘧啶银(SD-Ag)及磺胺米隆等。


【资料图】

3、该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比较弱,但它是一个广谱抗菌药 ,故有其应用价值 。

4、由于它可产生明显的肾毒性(老年患者尤甚)及骨髓抑制、皮疹等,故目前作用于全身的复方制剂只有复方新诺明(SMZ+TMP)、增效联磺(SD+SMZ+TMP)还广泛用于临床。

5、二者的半衰期是SD17小时,SMZ为11小时,故二者都只须一日服用2次,短期服药时,只须多饮水即可。

6、服药时间超过3天或流脑治疗需加量服药时,则应伴服碳酸氢钠,以利安全。

7、如重症流脑,需输注SD时,稀释液应采用生理盐水,稀释量应小于200毫升,以便在2小时内输完,以免在空气影响下,析出SD结晶。

8、   磺胺类药物为人工合成的抗菌药,用于临床已近50年,它具有抗菌谱较广、性质稳定、使用简便、生产时不耗用粮食等优点。

9、特别是1969年抗菌增效剂——甲氧苄氨嘧啶(TMP)发现以后,与磺胺类联合应用可使其抗菌作用增强、治疗范围扩大,因此,虽然有大量抗生素问世,但磺胺类药仍是重要的化学治疗药物。

10、  用于全身感染的磺胺药,口服后迅速在小肠上段被吸收,一般经2~4小时血中浓度达到高峰,长效磺胺较慢,约4~ 6小时左右。

11、用于肠道感染的磺胺药,口服难以吸收,在肠道内保持较高浓度而发挥抑菌作用。

12、  细菌对磺胺药较易产生抗药性,当剂量、疗程不足时更易发生。

13、其中以葡萄球菌最易产生,其次为痢疾杆菌、大肠杆菌、肺炎球菌和链球菌。

14、各种磺胺药间有交叉抗药性,当磺胺药与TMP合用时,不仅使前者的抗菌作用增强,而且还可减少或延缓抗药性的发生。

15、  临床上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,磺胺嘧啶(SD)为首选,其次可选磺胺甲基异恶唑(SMZ)、或SMZ+TMP。

16、预防用药可选用磺胺甲氧吡嗪(SMPZ)、磺胺邻二甲氧嘧啶(SDM,)。

17、  治疗一般性的全身感染,如溶血性链球菌感染(丹毒、扁桃体炎、中耳炎、咽炎等),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,葡萄球菌引起的疖肿,可选用SD、SMZ或SMZ+TMP等。

18、  对于泌尿道感染,例如由大肠杆菌、变形杆菌等引起的肾盂肾炎、膀胱炎、尿道炎等可选用磺胺异恶唑、磺胺间甲氧嘧啶(SIZ、SMM),因其乙酰化率低,排泄较快、尿中原形药达80%~90%,且溶解度大,在尿中不易析出结晶,也可用SMZ+TMP。

19、  对于肠道感染,如肠炎、菌痢等,可用磺胺脒、酞磺胺噻唑、琥磺噻唑(SG、PST、SST),后两者极少吸收,不良反应少见,疗效也较SG为好。

20、近年来,由于抗药菌珠的增多,对于肠道感染,磺胺药已不作为首选,但用SMZ+TMP对菌痢有较好疗效。

21、  对于局部感染外用药磺胺酯酰钠(SA)疗效较好。

22、它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,其钠盐接近中性,对组织刺激性很小;常用10%~30%溶液滴眼来治疗结膜炎、沙眼等。

23、灼伤感染和创面感染可用甲磺灭脓(SML),该药对于绿脓杆菌作用较强,在坏死组织及脓液中仍有效。

24、缺点是应用时局部有疼痛、烧灼感。

25、磺胺嘧啶银SD-Ag(烧伤宁)抗菌效力较SML强,且有收敛作用,而无明显刺激性,适用于烧伤、烫伤的创面感染。

26、  磺胺类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,其中有的比较严重。

27、磺胺类可造成肾脏损害,当它从肾脏排泄时,因尿液浓缩使尿中药物浓度增高,容易在肾小管内析出结晶,损伤肾小管引起结晶尿、血尿、蛋白尿,重者可发生尿少、尿闭甚至尿毒症。

28、为了预防、避免肾脏损伤,在应用SD及大剂量SMZ时,应同时服用等量碳酸氢钠,以碱化尿液,增加药物溶解度。

29、同时应嘱病人多饮水,使每天尿量在1500ml以上,以降低尿中药物浓度。

30、避免长期用药,连续用药一周以上者,应定期查尿,如果出现结晶尿、血尿等立即停药。

31、此外,老年人、肾功能不良、脱水、少尿及休克病人慎用或不用。

32、  磺胺类药物也会引起过敏反应,有皮疹、药热等,常于用药后数天至数周出现;严重者可导致剥脱性皮炎。

33、极少数患者可发生多形渗出性红斑,有时造成死亡。

34、过敏反应以长效磺胺类较易出现,又因它们排泄慢,过敏反应一旦发生,即使停药,反应仍可继续发展;加以其血浓度低,疗效差,故已少用。

35、局部给药尤易致敏,所以除主要供局部外用类外,其他磺胺类应尽量避免使用。

36、此外,用药前要询问有无磺胺类药物过敏史;过敏反应一经出现,应改用其他抗菌药,并用抗过敏药处理。

37、  磺胺类药物还有造成对血液系统的伤害,尚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,引起头晕、头痛、全身乏力等,并可引起恶心、呕吐等消化道症状。

38、为安全起见,驾驶员或高空作业者应尽量谨慎使用。

39、  甲氧苄胺嘧啶又名TMP、磺胺增效剂、抗菌增效剂,是一种非磺胺类抗菌药,其抗菌谱和磺胺类药相似而作用较强。

40、当与磺胺药或抗菌素合用时,能显著提高前者的抗菌效果。

41、和磺胺药合用不仅增强疗效,而且能减少抗药菌株的产生。

42、因易产生抗药性,故很少单独使用。

43、  甲氧苄胺嘧啶口服吸收迅速,服后l小时左右血中浓度即可达到高峰,可维持7小时,目前主要与磺胺甲基异恶唑合用治疗伤寒、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、肺炎、布氏杆菌病、菌痢、肾盂肾炎、尿路感染等。

44、口服,每次0.1~0.2克,每日 2次。

45、  本品副作用轻微,有时可能出现恶心、呕吐、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现象,少数病人出现药疹,一般停药后可恢复。

46、长期服用或大剂量连续用药时,应注意血像变化。

47、肝、肾功能不良者应慎用,妊娠早期及早产儿、新生儿不宜使用。

本文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X 关闭

Copyright   2015-2023 华夏周报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琼ICP备2022009675号-37   联系邮箱:435 227 67@qq.com